一、“十二五”学校信息化建设回顾
(一)学校信息化现状和“十二五”规划建设成果
我校“十二五”时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和规章制度不断健全;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增设和优化;信息化业务应用系统逐步引进和开发;网络教学系统功能日趋完善,应用日渐深入;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逐渐得到各方重视。具体情况如下:
1、网络基础
目前两个校区的办公校园网各拥有一个互联网出口,两个校区通过专用的VPN设备进行互连,每个校区的主干网都实现建筑物间的千兆连接,两个校区校园网均部署了三层核心交换设备,每个办公室、教室和实验室都实现了百兆到桌面,且大部分办公区域实现了无线办公网的覆盖,在部分课室实现了无线学习网的覆盖,学生公寓则是采取与中国电信合作共建的方式,每个学生终端独享2M以上公网带宽。
2、终端与功能教室
目前学校行政办公、公共机房、电子阅览室、语音室、各类实验专用机房等共有PC约1500台,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课室、实验室、学术报告厅约120间,另外拥有高清教学视频自动录播间2间及移动录播设备一套,并拥有了190个点的虚拟云桌面公共机房。
3、系统软件及公共服务平台
学校目前已建有官方主页和各类专题网站,并且各二级部门已在学校官网框架下建设有部门网站,各个行政处室、教学教辅部门也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自行建设或购置了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如电子政务系统、档案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生工作管理系统、设备与资产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后勤报修系统、校园治安视频监控系统。
另外学校已经建成了两校区统一的校园一卡通服务,校园卡已在两校区实现了缴费、消费、借书、缴电费、购热水、门禁、考勤和身份识别等功能。为解决学生见习难的问题,已在附属医院和鼎湖校区之间建成了基于“互联网加”的高清医学远程示教、会诊综合云平台。
4、软件和数字教学资源
学校一直非常重视数字教学资源和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并且从07年开始启动精品课程平台的建设,之后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启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平台建设,目前已经建有1门省级精品课程和23门校级精品课程。
学校积极开展网络教学平台特别是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网络学习平台的开发与完善,目前已部署了基于微信环境下的《随身课堂》,另外也在同类院校中率先进行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同时学校也大力推进无纸化考试的推广,拥有功能强大的统一在线考试平台。此外,学校还根据医学专业的特点,大力推广临床、影像、解剖、生理等医学仿真教学系统的自行开发、合作开发和引进。
另外在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方面,已引进中国知网、维普、外文、超星和银符等数字资源和素材。
(二)存在问题
学校信息化建设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未制定智慧校园及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建设规划,政府提供的专项建设经费不足。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各个职能部门根据需要自我建设,造成建设过程中缺乏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各个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也没有进行统一的编码标准要求,数据来源多种多样,信息组成各不相通,“孤岛”现象比比皆是。
2、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信息化建设,归根结底是建立一个总的框架体系,内容则是信息资源、教学资源和信息系统。多年来,我校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主要用于信息化项目中的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和安全设备方面,信息资源、教学资源和信息系统方面的建设缺乏太多,小范围的应用也因为效果差、推广难而夭折。导致我校优质网络资源、教学资源的严重缺乏,造成资源利用率低,资源可用性差。在校园网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方面,管理和内容还处于制度层面,还未形成责权分明的管理机制。
3、信息化应用还不全面、深入,资源整合还需进一步加强
4、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信息化建设并不只是高科技设备的简单堆叠,关键是信息化内涵建设,而内涵建设归根结底要依靠人才,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路和方案,需要高技能人才去落实和实现,目前学校比较欠缺具有开发背景和开发能力的人才。
二、“十三五”信息化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按照《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办发[2006]11号)、《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以及《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要求,以网络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平台建设为支撑,突出教学科研信息化和管理服务信息化两条主线,以新信息技术应用和智慧校园建设为核心,以资源建设、应用深化、跨平台移动接入建设为重点,以人才培养、管理体制和政策措施为保障,立足现实,科学规划,建立规范的服务体系、统一的标准体系、严密的安全体系,实现教育资源信息化、教学手段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信息化、数字校园效益最大化,有计划、分步骤逐步将我校建设成为全国医学类高职院校中示范性智慧校园和教育信息化高地,支撑与推动学校“创优升本”发展战略。
我校信息化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统筹规划、注重实效、应用驱动、共建共享。
(二)建设目标
围绕学校“创优升本”的奋斗目标,加强学校智慧型校园的建设与应用,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促进科研水平提升,增强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全面加强资源建设,大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管理相融合,提高师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能力素养;通过整合信息资源,建立信息系统间的协作共享机制,显著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通过建设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提升队伍能力、创新体制机制,解决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问题,实现学校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三)建设任务
在新技术的环境下,充分利用与结合云计算、虚拟化、物联网和大数据等互联网新信息技术,将学校的教学、科研、应用、管理和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具体的建设任务如下:
1、基础设施建设
(1)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新校区网络信息中心功能规划及全校区弱电工程的设计和建设工作,力争将新校区打造一个具有先进设计理念并有高度信息化水平的智慧校园;(2)做好校园网络基础平台建设工作:包括万兆主干网新建及改造建设、出口带宽不低于10GB的提升计划和全校无线全覆盖计划,并在升本前加入科教网和启用科教网域名;(3)启动云数据中心的建设工作:集中各系部和处室的服务器,采用虚拟化、集群化、统一化等一揽子解决方案,彻底解决我校信息资源分散、利用率低、能效低等问题,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设备耗能和系统运维等成本;(4)继续完善私有云平台建设工作,逐步对全校所有公共机房、多媒体课室和行政办公的计算机终端进行虚拟云桌面改造,进行集中管理,全面实现学校的云落地;(5)校园网络安全平台建设;(6)建立完善的容灾备份系统。
2、创新平台建设
(1)做校园“一卡通”系统升级和功能拓展建设工作;(2) 做好基于“互联网+”的高清医学远程示教、会诊综合云平台的深化和完善建设工作;(3)做好学校与附属教学医院的“跨校区远程授课系统”的建设工作;(4)继续完善建设高清录播间和统一的教学视频资源平台;(5)建设学校的网络电视台和多媒体创新工作室。
3、内容建设
(1)不断引进如办公自动化系统(OA)、人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等紧缺业务系统、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打下基础;(2)继续完善学校官网、专题网和二级网站建设; (3)启动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及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建设,建设个人信息门户平台;(4)启动全校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5)移动互联网平台下的校内各应用系统的App平台建设;(6) 启动全面数字化校园建设;(7)数据分析及决策支持系统;(8)教学数字资源库建设;(9)精品资源共享课平台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10) 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各种信息资源。
4、信息化人才团队建设
要逐渐打造一支能使校园信息化充分发挥效益的技术队伍,信息化人才队伍除了保证学校信息化各项建设任务的推进外,还要成为信息技术的前沿倡导者和推广者。
(四)保障措施
校园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学校坚持“学校统筹、协作共建”方针,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信息化建需要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体制;转变观念,统一认识,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强信息化发展的资金与政策保障;加大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信息化绩效评估体系。
1、建立健全学校网络信息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管理机构和工作机构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公安部门关于教育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文件精神,同时也为更快更好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校园建设,从而助推学校的“创优升本”工作,我校成立了《学校网络信息安全与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在领导小组中亲自担任组长,两个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
2、全力保障经费的投入
学校领导意识到我校与同类型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信息化投入、基础设施现代化的情况比较,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会进一步加大教育信息化软、硬件系统及优质资源的经费投入力度,加大教育信息化应用推广和运行服务保障的力度,提高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绩效,推动我校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
3、建立协同创新机制
信息化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离不开各个职能部门的共同参与,为保证工作成效,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学校网络信息安全与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由教育技术中心及各处室、系部信息员组成,并由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具体工作。
4、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机制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涉及面广的复杂工程,项目一旦失败,校方会遭受比较大的损失,而且由于人手、资金和技术方面的不足,学校很难独自把信息化建设好,因此我校会根据当地经济社会、教育发展水平、学校实际和职业教育特点,围绕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重点在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如:特色数字化校园建设,信息技术在实习、实训、管理中的应用,远程职业教育和培训)、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如: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开发与应用、职业学校资源共享机制)、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创新(如:应用数字化资源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技能竞赛和技能鉴定的模式,信息技术培训、考核和认证机制探索,信息化在职业学校学籍与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服务社会(如:校企联合开展远程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模式,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模式)等方面开展试点工作,从而做到校企双赢。